Tesla 獲利下滑藏了什麼訊號?身為媽媽投資人,我更在意的其實是這件事

作者:

分類:

特斯拉財報出爐,獲利下滑原因曝光

2025 年第二季的 Tesla 財報剛出爐,根據 TechCrunch 報導,公司營收雖然還是成長了,但淨利卻下滑了 23%,主因是 電動車銷售放緩與碳權(regulatory credits)收入大減

對於我們這種每個月會抓出一點薪水來做長期投資的媽媽族來說,這數字其實不只是新聞,更是個值得思考的訊號:當電動車龍頭的利潤都被擠壓時,我們還能怎麼看科技股的未來?

這篇文章就讓我從一位「家庭財務總管 × 科技從業者」的角度,跟你聊聊這場財報背後的三個觀察與我自己心中的策略調整。

電動車熱潮後的轉折點來了嗎?

說真的,我在 2021 年那波電動車熱潮時也曾跟著「定期定額買 Tesla」,但後來慢慢發現,電動車不是一場產品競賽,而是一場資源競賽。從晶片、電池、供應鏈到碳權,任何一個變數都能影響整個產業。

這次財報顯示 Tesla 的電動車出貨量不如預期,讓市場瞬間冷靜下來。反觀我老公最近考慮的電動車品牌,居然是小米,這也讓我意識到:「電動車競爭已經從『技術誰強』,轉向『誰能活得久』了」。

從投資角度來看,這不只是 Tesla 的事,而是代表一個新創科技產業從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轉折點

碳權紅利退場,政府補貼不能靠一輩子

報導中提到,Tesla 這季少了好幾億美元的 regulatory credits 收入。所謂的碳權,其實是各國政府對於減碳有功的企業給予的補貼機制,Tesla 過去靠這筆錢填補了許多利潤缺口。

但今年全球碳交易制度變動,美國本土與歐盟都開始逐步調整政策,這筆「看不到的收入」開始消退。這讓我想到另一件事:當我們投資的標的是「靠政策紅利」而非「市場競爭力」活著時,要特別小心它的轉折點。

就像育兒津貼、育嬰留停補助一樣,你不能把它當成收入來源,只能當成階段性支援。投資也是。

特斯拉還有成長性嗎?媽媽觀點的評估方式

我其實並不悲觀看 Tesla,只是看法變得更務實。

從工程角度來說,Tesla 仍是整合能力極強的公司,它的自研晶片、垂直供應鏈、軟體升級能力都是傳統車廠學不來的。但從一個媽媽投資人的角度,我更關心的是:它未來的收入結構是否能支撐估值

以現在的本益比來看,Tesla 仍然是科技股中偏高的一群。若未來汽車毛利再下滑,能源部門或 AI Robot 的營收還沒明顯爆發,那麼它的股價就會面臨估值修正壓力。

我自己目前的策略是「降低持股比重、關注新興能源與垂直整合型供應鏈」,尤其是那些已經轉虧為盈的二線電池與材料廠,可能更符合家庭投資的穩健配置。

身為媽媽投資人,我更看重風險控管

說真的,在工作與育兒之間擠時間看財報真的很辛苦,但我一直覺得,「理財是媽媽給家庭最穩定的溫柔」。

Tesla 這季的表現提醒了我們:「再強的科技公司也會遇到壓力」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,我的家庭資產配置越來越偏向:

  • 長期持有:有穩定 EPS 成長的科技大廠(例如 Microsoft、NVIDIA)
  • 波段觀察:高估值但轉型中的公司(例如 Tesla、Amazon)
  • 現金流配置:ETF+定存+台股高股息

科技終究不是萬靈丹,而是工具。如果它不能幫助我們「減壓」、「增加效率」或「提升財務穩定度」,那就該重新檢視。

結語:你怎麼看這次 Tesla 財報?

今天這篇不是要你賣出 Tesla,也不是唱衰科技產業,而是希望透過這次事件,讓我們重新思考:在科技世界愈來愈快的同時,我們能不能用更慢、更深的方式理財?

你也有 Tesla 的股票嗎?這季的財報有讓你調整什麼策略嗎?歡迎留言給我,我們一起從「媽媽的眼光」重新理解科技與投資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