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惡作劇風潮
最近在社群平台上,一股「AI流浪人惡作劇」正迅速蔓延。孩子們透過社群軟體內建的AI影像生成功能,製作出一位衣衫襤褸、形貌憔悴的流浪人影像,再將圖像傳給父母,稱家裡有一位「陌生人」進門借用廁所或喝水。這種惡作劇短時間內就吸引上百萬瀏覽,還有人因此錯愕報警,甚至差點出動特警小組。
親子互動考驗
身為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軟體專案經理,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,我深切體認到親子溝通的重要性。孩子從小接受科技教育,卻不見得能分辨使用AI生成圖片的分寸。一旦惡作劇失控,家長的恐慌、不安就會直接反應在孩子身上,進而破壞原本建立的信任基礎。我曾親眼見識到同事因孩子在晚餐時上演這個橋段,不僅影響用餐氣氛,更一度讓家中長輩狂打911。
警方資源浪費
多個城市的警察單位已發出公告,呼籲家長與青少年正視此行為的危險性。根據《衛報》與Gizmodo報導,常見的案例中,孩子們拍下父母見到AI流浪人後歇斯底里的反應,並上傳TikTok獲取按讚與粉絲。但家長在不知真相的狀況下報警,造成警力緊急調度,甚至可能出動特警。正如Salem警政單位公告所言,這不僅浪費緊急資源,更可能讓真正需要協助的民眾延誤救援。
社會公義反思
除了影響警政資源,這波惡作劇也引發對「流浪者」的二次傷害。許多無家者長期承受社會偏見和生活困頓,卻被當成惡作劇道具。孩子在使用科技創造效果時,往往忽略了背後的人道層面。我作為母親與科技從業者,內心感到相當沉重:我們不應將真實社會問題變成博取流量的噱頭。
科技素養提升
根據我在園區內的觀察,員工子女普遍在學校就開始接觸AI工具,卻缺乏正確使用與風險意識的教育。無論是Snapchat、TikTok或其他影像產生工具,都需讓孩子了解「生成」與「真實」之間的差距。我建議家長與學校合作,透過簡單案例教導:辨別AI內容來源、核實圖像真偽,以及思考惡作劇的後果。
防範實務建議
一、家庭溝通:在孩子使用AI工具前,先和他們約定「不做恐慌惡作劇」的家規。二、技術控管:在家長監督下,調整APP的隱私與生成設定,避免未授權的分享。三、模擬演練:和孩子一起演練假設遇到流浪人上門該如何應對,讓真實與虛擬分開。四、報警教育:在孩子面前示範何種情況需緊急報警,並強調緊急資源有限。
母親視角思考
有一次,我的兒子在客廳偷偷用手機試著生成人物圖像,原本只是他想模仿公司簡報上的人物插圖風格,卻意外跑出一張頹廢老者臉孔。我當下先是好奇,隨後轉為警覺:如果他拿去嚇爹娘可就麻煩了。這件事提醒我,作為母親要帶孩子認識科技,不只是教他們怎麼用,更要教他們為何禁用這些功能做為玩笑。
職涯關鍵連結
在半導體產業,我們強調「風險管理」與「流程控管」。面對數位時代的親子教育,同樣也要建立制度:定期和孩子討論科技新應用、危機案例分享,並邀請校方與社區警政合作,舉辦線上或實體講座。如此一來,孩子能在安全框架下發揮創意,家長也能更安心。
專家觀點佐證
根據臺灣大學心理系陳教授的研究,過度依賴AI帶動的即時刺激,容易讓青少年忽略後果評估。另有警政官指出,家長若在第一時間保持冷靜、先核實影像真偽,才能避免鎖定錯誤資訊而引發無謂恐慌。
結語與展望
AI工具本質上是中立的,但使用者的態度與動機決定了結果。有了正確的教育與規範,孩子們可以運用AI創造更多有意義的內容,而不是製造恐慌。讓我們攜手,從家庭到學校、從社區到企業,共同建立一個更具「數位責任感」的創新環境。
邀請一起加入我們的社群:https://www.okx.com/join?channelId=42974376
